爱在雷小,读懂中国——二十四节气课之立秋
2022-08-07 09:54:20 访问次数:0
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
睡起秋声无觅处,满阶梧桐月明中。
立秋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。“秋”指暑去凉来,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。据记载,宋时立秋这天,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“立秋”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报奏。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
古代分立秋为三候:“初侯凉风至”,立秋后,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,偏南风逐渐减少,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。“二侯白露降”,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,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,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,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。“三侯寒蝉鸣”,这时候的蝉,食物充足,温度适宜,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,好像在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。
当立秋到来时,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。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,还有"秋老虎"的余威,但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。早晚温差逐渐明显,往往是白天很热,而夜晚却比较凉爽。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,秋季真正开始的时间也不一致。
中国地域辽阔,虽各地气候有所差别,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。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的第三日,这就是所谓的“热在三伏,秋后一伏”之说了。

“立秋”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。早在3000年前,古人就有“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”的仪式。周代,立秋当日,天子亲率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,举行祭祀仪式。汉代沿承此俗,并杀牲以祭,表示秋来扬武之意。
民间有“贴秋膘”、“啃秋”等习俗。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人到夏天,本就没什么胃口,饭食又清淡简单,两三个月下来,体重大都会减少一点。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想吃点好的,增加营养,补偿夏天的损失。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:在立秋这天做各种各样的肉,炖肉、烤肉、红烧肉等等,“以肉贴膘”。但“贴秋膘”要适度,小心导致“秋胖”。

“啃秋”在有些地方也称为“咬秋”。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,寓意炎炎夏日酷暑难熬,时逢立秋,将其咬住。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,全家围着啃,就是啃秋了。啃秋抒发的,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。

教育即生活,生活即教育。我们一起来听节气故事,朗读节气相关的诗词,并书写出来,班主任将从本班的诗词书写作品中挑选出“书写之星”、“勤奋之星”、“进步之星”,学校将作品和作者汇总后,将展播在雷小校门口的大屏幕上,期待在那里,看到你的灿烂笑脸和认真书写的节气诗词。

提交作品要求:
1.硬笔和软笔均可;
2.提交作品使用硬/软笔书法专用纸,规格和样式不限;
3.要有署名和班级;
4.作品提交给本班级班主任老师。